大产品怎么做
date
Apr 20, 2025
slug
how-to-make-a-huge-product
status
Published
tags
Product
summary
type
Post
在这篇博客中,我们探讨了产品的定义:产品是与人产生连接的物品。在写完那篇博客之后,我们打造了一些小产品,简单实用,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。
现在我们碰到了新的挑战,做个大产品。大产品应该怎么做?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答,我思考了很久,最终得出的结论是,关注主轴与联通性。
所谓大产品,很直观的感受就是有非常多的功能。
在投身到这些具体功能的设计之前,最重要的问题是: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功能吗?一定要避免的是,为了做个大产品,而把产品做大。相对小产品而言,大产品是不环保的,难以持续维护的。如果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多功能,如果那些功能背后并不对应着实际存在的需求,请不要把产品做大,那会导致产品得“肥胖症”。
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之后,如果答案是我们确实需要挺多功能的,那么恭喜我们,麻烦大了。
如果说制作小产品,是打磨一块趁手的石子,那么制作大产品,就是建造一座井然有序的城市了。有的石子在城市中被铺设成了道路,有的石子则用来造建筑,如果有一些足够俏皮的石子,也可以用来启动“愤怒的小鸟 · 城市锦标赛”。
具体一点,做大产品所面临的真实挑战是,将繁多的功能组织起来,使得产品虽大却不臃肿,实用而不迷惘。
例如,微信的功能虽然多,但主轴却非常清晰——通信,支付,社交。最核心的当然是通信,这也是联系人消息列表放在首屏的原因。那么在其后的支付与社交应当熟先熟后呢?社交先,支付后,原因很简单,支付是被动的行为,社交是主动的活动,所以支付的入口并不需要那么高的优先级,通过“加号—待付款”以及“我的—服务”进入,便已足够方便。微信内部的社交功能,又分为朋友圈、公众号、视频号,这几个功能散落在应用内,就如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也有不同的场所和路径一般,非常自然。朋友的状态同样很重要,然而如果直接铺设出来,实在太过嘈杂——朋友的状态是多变的,所以最自然的设计是将状态贴附在朋友的名片上,减轻大家的社交压力,让状态的分享成为轻松的事情。如果用非常机械的“最短路径主义”来做这些功能,恐怕即使首屏有100吋的面积也不够用吧~
制作大产品,最重要的工作是定义主轴。微信迄今为止已经迭代了超过十年时间,服务了全球将近十三亿用户,其主轴仍然足够简单,足够清晰,不曾动摇。当主轴的定义正切用户底层需求时,主轴将不仅仅是连接功能的主干道,更是能够生长出实用功能的粗壮树干。
说回功能。清晰主轴之后,该怎么判断某个功能该放在什么位置,以什么方式呈现呢?如果不考虑技术迁移,只考虑用户的使用体验,哪些功能是可以有很高移动性的,哪些功能是一经上线便不能够下线的?以及,为了满足用户群体内不同人的偏好(是偏好,而非共同的需求)所打造的功能,是否应该放置到产品内呢?
以上问题我都没有答案,希望不久之后能逐渐找到答案,彼时再与各位做更进一步的分享。